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doushuowscaishen 2025-01-15 园林绿化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月 董子琪 徐鲁青 潘文捷 姜妍 实习记者 王鹏凯 胡玉藜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2024年界面文化编辑部的私人书单又如期而至了,这是界面文化成立以来的第九份编辑部书单,今年我们一共向大家推荐了60本今年出版的图书,其中有个别是新版的旧书。

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是,这是编辑部第一次出现没有任何一本书重合的书单。所以这算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体现吗?当然好处就是,至少说明编辑部内部的阅读覆盖度可能更广阔了一些。而在每个人的私人书单和推荐语中,也是一种窥见吧,能感受到大家不同的关注侧重点,对世界的理解角度,以及与外界和自我的相处方式。

今年我们还多了一份音频的陪伴和联结,持续推出了四十余期播客版的编辑部聊天室。另外在年末,我们还启动了“进击的脱口秀演员”这一新系列的报道。在《在女性主义成为“显学”的今天,我们如何讨论“老登文学”》这期播客中,有一位读者的留言代表了一些我们的心声,她提及“(编辑部)观点我不一定都赞同,可是一定要为这种讨论的环境和勇气点赞,想到很早之前读到,在愈发极化的公共对话中,温和派需要持续发声。”

随着私人书单的推出,我们年终盘点也正式启动,接下来我们还会有逝者、流行文化、AI、女性、文学出版等盘点相继推出,陪伴你走完2024年。也感谢这一年,作为读者的你们的陪伴。毕竟,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重点推荐

《米兰讲稿》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意]翁贝托·埃柯 著 文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8

今年觉得很有收获的一件事就是终于找到读埃柯的门径了。《诠释与过度诠释》在书架上放置多年,总算有天突然开窍、克服畏难情绪,翻开并且一口气读完了。这本《米兰讲稿》事实上与《诠释与过度诠释》有逻辑上的一脉相承之处,像是在埃柯认为现代思想的痼疾之一就在于“相对主义”,它的哲学信条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这种哲学观点认为,我们无法认识绝对,只能不断靠近它;而尼采宣称的,“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诠释”在相对主义的影响中也很深刻。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诗人所能说的只能是——我不确定。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相对主义又与解构主义以及读者的无限解读权有关,因为“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诠释”,那无论怎样解读都可以。可是对于无差异地给予读者无拘无束阅读文本权力的做法,埃柯持有疑议,他不认为可以对一个文本做无穷种解释,并且他区分了诠释文本(interpreting a text)与使用文本(using a text),人们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诗歌的文本,譬如说戏仿华兹华斯的诗句。可是如果想要诠释华兹华斯的文本,就必须尊重文本的时代背景,读者没有义务考察华兹华斯写诗的意图,但有责任考虑华兹华斯时代系统的基本状况,由此,正式作品文本使得诠释活动不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而是有所归依。(推荐人 董子琪)

《正常接触》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王占黑 著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9

“生活的弹性可真大啊,就跟我们的忘性一样大。”该怎么说起那些日子呢?王占黑说就像被抽水马桶抽走了似的。是茫茫迷雾中出现过又消失的东西,无法定义的时间和空间,折叠起来的黄浦江和体温波动的菜市场。

快递员、房屋中介、独居女孩、失业青年、跑社会新闻的女记者……王占黑喜欢起外号,开玩笑,就像每个人都可以是她的小学同学,同学们只是在玩一场游戏,好几篇小说的结局是自杀、杀人,但叙述的语调散碎,悲伤一旦轻盈起来,就变得更加悲伤了。

这是一本很轻的书,不够重磅,但足够切近,足够抱团取暖。在新书分享会上来的大多都是朋友和老读者,最后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当然,为之流泪与苦笑的地方隐隐绰绰,是自身的记忆又是所有人的,每个故事都关于社会失序里普通人的境遇,空间隔绝,时间停滞,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度过的?人们被迫分隔开,零散里说些只言片语,生活与记忆出现一些交集,就像人在水里泅游时抬头换的一口气,就像书封上画的玻璃头罩,让人恍然,此刻我们是不是悬停在月球上?(推荐人 徐鲁青)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宋明蔚 著
单读·铸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6

这是2024年令我分外惊喜的一本书。为读者介绍了那么多雪山攀登的线路名称,宋明蔚的写作也几乎攀上了国内非虚构领域的一座未登峰,这条线路就叫做“比山更高”。

这次依靠文字的攀登在我看来勇气可嘉。首先,在题材上,作者并未选择更简单更常见的路线,比如书写单一一场山难,比如进行历史梳理和事故分析,比如写成冒险家和探险者的伟人故事,而是选择以群像的方式呈现中国自由攀登的历史。这个题材当然是格外引人入胜、令读者激情澎湃的,但也正因如此,如何严谨地书写那些死于攀登的人、如何控制叙事节奏和铺垫悬念,也绝不容易。

在时间线的设计上,《比山更高》的叙事并非单向度。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条时间的线索犹如海浪,前进也彼此堆叠重合。这些人物在浪潮中浮浮沉沉,生命故事穿插交织,以显形或隐形的方式彼此影响,并作为同时代人激烈碰撞。

对搭档关系的精彩刻画也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种相当微妙而卓越的关系,这部非虚构作品因为跨越了漫长的时间,涉及许多对许多种的搭档关系,对人物关系的展现因而比一些纪录片更为深刻,呈现出更多面向、深度和可能。这是一种超出我们的经验和想象的关系,不同于血缘之外的亲密关系和友谊,它涵盖和拓展了人与人关系的许多可能——百分之百对他人负责,又同时百分之百为对方解脱这份责任,这种搭档关系完全基于自身的需求,也完全实现双方的价值。这种搭档关系如此可遇而不可求,也让许多攀登者终生活在“失去”的阴影之中。

当然,这部作品如果能加入更多中国女性攀登者的故事和声音就更好了。(推荐人 黄月)

《“娜拉”在中国 :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许慧琦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7

“男人是人,女人(至多)是类男人”,这种男性本位一直主导着近现代社会的中国新女性论述。本书中,许慧琦阐释了四种近代中国大叙事——国族自强大叙事、新文化大叙事、自由婚恋大叙事、解放平权大叙事——主导的多样娜拉论述,这些大叙事清一色都是男性本位的。历史上诸多史料显示,近代中国男精英,经常流露男性优越感,来指导与期许女子做他们心中的新女性。但是,男性本位指导下的女性权益,只鼓励女人做男人从事的事情,到男人主宰的社会场域活动,却不会鼓励男人做女人做的事,或者发展良好的女性化气质。因此,哪怕这些大叙事允许甚至鼓吹女性主义,女性依然无法挑战男性的性别优势。

许慧琦看到,从既有的历史发展来看,不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属男性本位。各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当代社会,都维持着男性政权、父系家庭及男优女劣的性别分工模式。这本书也对当下有很强的意义:在舆论场上,一边是女性越来越强的性别意识,另一边是男性愈演愈烈的当代厌女意识,这是因为各种大叙事(权威、体制)虽然是男性本位,但却使一般男性优势反而萎缩,造成男权反扑。在许慧琦接受的采访中,也谈到了今天的读者该如何理解男性本位的爱情神话、如何在当下实现男女共赢等话题。(推荐人 潘文捷)

《夜奔》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苏生 著
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3

这是一本在阅读过程中,我几度落泪的原创小说,如果只用一个字凝练之,我选择——义。

这书中有情义,在生命里若干次的艰难困境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那份情义底色,才能互助着继续前行。这书中有道义,当社会价值观呈现单一化,商品化企图将一切价值观击碎时,心怀道义的人才能如如不动,还坚持一条看似寂寞的独行路。

《林冲夜奔》是连男武生都畏惧的一出戏,更何况是蒋凤仪——这个女人。她的一生伴随着传统戏曲在时代洪潮中的戏曲变迁以及不可避免的逐渐式微,可她终生一片痴心以待之、满满深情以敬之。出生时,“小义”成了她的小名,在戏班里讨生活的父亲说,“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无义怎么吃开口饭?吃不吃这碗饭,人都离不开个义字。”即便时代再艰难,日子再困苦,我们总能在书里那些有情有义的人身上,体会到如烛火般微亮的暖意。

这部描述了四代女性京剧艺人的生命跌宕的作品中,也在感叹在这样一个如此同质化的时代,依然还留存着的生命流转中的那些愿意被慢慢铺陈、写就的故事。区别只是,有些故事被听到了,有些故事没被听到就错过了。错过了,就算了。如王维诗中言——“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夜奔》书写之意义,不仅仅是关乎传统文化、关乎女性的,而是关于每一个在这个时代,心中还有着想要奔赴理想主义之路的、甚至有些时候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那些还在努力书写和慢慢讲述自己故事的人们的。如书中言——夜迢迢,路漫漫。同道中人,与有荣焉,与有痛焉。以梦为马,长歌当哭。(推荐人 姜妍)

虚构(原创)

《疼痛之子》

蒯乐昊 著

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4

我对蒯乐昊新书的期待几乎到了一种迫切的程度。与前作《时间的仆人》相比,蒯乐昊延续了对生活和情感极为细微的观察,每一篇都如此精巧、优美,同时她还延展了原有的语言,将触角伸向民俗、宗教和神话,书中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她们有着各自的脆弱和渴望,看似任人摆布,却总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读完余韵悠长。全书最喜欢《即食眼泪》一篇,从《红楼梦》的文本生发出一段奇绝想象,假作真时真亦假,女性在家庭、时代中的命运就这样在虚实之间被写下。读完以后我不再焦急,看着自己喜欢的作者越写越精进,是作为读者最幸福的事情。(推荐人 王鹏凯)

《白露春分》

 辽京 著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9

《白露春分》有点像短篇小说《张口结舌》的扩写版,在人物的引入和情节的铺排上更广也更复杂。唯一不变的是小说里奶奶的衰老,构成小说叙事的节奏——故事从她老去的征兆起头,写到她与年老不断交锋的日常,最后以她死亡为收尾。尽管小说书写的是一个北方家庭,但实则浓缩了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爱恨情仇。辽京在后记里写到,“一个家庭的故事,或者说一个家庭会走向何处,是我好奇的问题,以前的我总想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会把这些问题全部放走。”那些放走的问题,就成了文学,但文学总有抵达不了的地方。(推荐人 胡玉藜)

虚构(引进)

《基坑》

[俄]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著 徐振亚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1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是一位二十世纪的俄罗斯作家,之前读过他的短篇《满腹狐疑的马卡尔》,收录在“金色俄罗斯”文库里,讲的是一位到莫斯科城里讨生活的老实农民的故事,他想要见一见国家的中心,却加入了永恒宫的建筑工地,他要寻找到真正的无产阶级,结果他们想要把他这个空想家轰出去。“满腹狐疑”反而能很好地概括阅读普拉东诺夫的感受,因为一方面对于苏联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场景的描写,有一种熟悉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感觉,但另一方面情节会渐渐趋向象征和魔幻。那些我们认为可以严格把握住的现实倏忽间松动了、蒸发了。像是这部中篇集里的一篇《美好而狂暴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位火车司机的故事,他好像失去了视力,又好像没有失去,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看见这世界,就以为自己看见了,实际上他已经瞎了。(推荐人 董子琪)

《梦中银币》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 赵飒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4-2

第一版《梦中银币》出版于1934年,尤瑟纳尔后来又写了一版,这部中文译本即是后者。她用一枚硬币串起了小说中的所有人物,这种故事的讲法可能并不困难,但可贵的是,《梦中银币》是那个时代第一部直面法西斯主义浮夸表面背后的空洞现实的法语小说。小说里,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不断壮大,反对独裁者的理论家孱弱而空虚,识别出纳粹面目的聪明人们忙于在新时代谋权谋财,而决心刺杀独裁者的女人走上了注定失败的悲剧道路。这是一本关于政治之恶的小说,也是一个关于梦境与现实如何合而为一成为生活的故事。(推荐人 黄月)

《暗处的女儿》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等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4

终于读到这部小说原作,甚至比能够直观看到娃娃与血滴的同名电影更加令人不安。费兰特写出了勒达这个女性人物血淋淋的一面,谜一样的女人,悲剧性的女人。如果一个妈妈不喜欢孩子呢?如果她在情欲、事业和做一个母亲之间,选择了放弃家庭呢?如果她贪婪地想用其他人的生活弥补自己内心巨大的伤口呢?如果她执拗地选择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自我戕害呢?这些是可以的吗?无论如何,这些是可以写作的,费兰特以这样一个让人不适、紧张、内心挣扎的精彩作品做出回答。(推荐人 黄月)

《想象动物志》

[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阿根廷] 玛加丽塔·格雷罗 著 黄锦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5

博闻强识的博尔赫斯编撰了世界各地的有趣生物传说,像是曼德拉草被连根拔起的时候会像人一样喊叫,而这种草后来也出现在《哈利·波特》里;地狱的某一层有自杀者的哀伤林,受伤的树枝会同时冒出鲜血和喊叫声;挪威的自然史中有一种海怪克拉肯,它的背浮动着岛屿。博尔赫斯点评中国的典书说,往往令人失望,因为缺乏煽情的东西,但偶尔会在理性的阐述中,突然冒出短暂的内心袒露,令人感动。这让我想到了读《山海经》的感觉,那青丘山上的九尾狐、声如婴儿、食之不惑。读博尔赫斯的访谈录,越发觉得他对现实、幻想、还有梦境的认识非常有启发,他认为时间不是流向未来,而是未来溶解为过去的时刻,人们总是溯流而上;以及象牙塔和书本生活未必就不是真实的、现实的,梦想家总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推荐人 董子琪)

《乳房故事集》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印度] 玛哈丝维塔·黛维 著 王凯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8

三篇残忍、疼痛、血肉淋漓的小说,玛哈丝维塔·黛维以一种深沉而克制的笔触书写了印度社会不同力量对女性施加的暴力,它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女性身体时刻面临的凝视和强暴,在黛维的笔下,女性不只是苦难的承受者,还是主动的抵抗者,她试图质疑这种凝视本身的合法性,并揭示出其背后的脆弱不堪——当女性只是以肉身回应凝视,他们就很快无处遁形,这种从肉身出发的对抗构成了印度人类学家达斯(VeenaDas)所说的“见证”,而这样的写作本身也是一次见证。(推荐人 王鹏凯)

《河之夜界》

 [英] 珍妮特·温特森 著 于是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8

温特森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喜欢她身上那种永远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喜欢她那些如烈酒带着浓烈情感的文字,但在《河之夜界》中,我最喜欢的几篇都是和爱有关的探讨,在死亡来到之后,生者在他者无法觉知的时空里,感受着“分离”,他们看似疏离平静,但那些悲伤却因为爱如此动人又浪漫,它们流动着,却又无法散去……如温特森所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眼下我们面对的所有难题:战争、仇恨、分歧、民族主义、迫害、分割、短缺、匮乏,以及地球灾难性的自我毁灭,都能够被爱修补。”(推荐人 姜妍)

《生之代价》

[美] 玛蒂娜·马约克 著 陈恬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8

本书收录了马约克的两个剧本,《生之代价》和《铁界》。马约克的一代移民身份,使她不满于美国流行文化在塑造像她母亲一样的非英语使用者时所充斥的刻板印象。在《生之代价》里,残障者、移民女性、卡车司机是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被看见——他们有时强硬,有时脆弱;有时哀怨,有时侥幸。(推荐人 胡玉藜)

《悲伤的物理学》

[保加利亚] 格奥尔格·戈斯波丁诺夫 著 陈瑛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0

戈斯波丁诺夫去年布克奖获奖作品《时间庇护所》,讲述的是以过去时光治愈疾病的诊所,让病人们置身于自己记得或感到最舒适的时刻。这本小说也基于类似“时间并置”的构架,将过去生活中的碎片一一展现,将稍纵即逝的物件当做标本,这些标本包括词汇、“住房基金会”“极端贫困”“潘兴导弹”,也包括幸福的方式和感觉。作者将永恒和善变进行对比,决定推崇善变、脆弱、不可持久的一面,因为如果以人为衡量万物的尺度,那么人本身就是不可持久的。我非常喜欢小说中不时流露的洞见,像是,这是一个不断超过有效期的世界,一个不经久、逐渐起皱、腐烂、变质也因此美丽的世界。以及,语言是我们的第一任死亡老师,身体与它们名字分离的首要标志就是死亡。还有,母亲的奶奶的巴尼察饼和南瓜起酥饼,其美味和错综复杂堪比山鲁佐德的叙事,它们构成了保加利亚叙事诗。作者的写法令我想起另外一位迷恋物品、词汇和过去的煤灰的人,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仿佛他们不同程度地窥视到了我的童年。(推荐人 董子琪)

诗歌

《诗人的诞生 : 韩东的诗歌课》

韩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3

关于诗,普通读者有很多疑问:是不是所有分行的都算是诗?比如老干部的直抒胸臆,或者分行的日记?或者,看不懂诗作是读者的问题,还是作者刻意为之?又或者,“文艺腔”和金句,是诗人应该追求的吗?一直以为诗很难看懂,但是本书却明白晓畅。一直以为诗人难打交道,但是韩东的采访做得蛮顺利。看来,这部作品对诗歌和诗人都能起到“祛魅”和“澄清”的作用。(推荐人 潘文捷)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范静哗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4

喜欢格丽克,因为她很善于描写冬天的感受,像是“这里有一条居间的线,很像/我们语言从中浮现的这条线/月光喷涌而出。”(《冬之旅》)语言最初地涌现,从月光照射之处,这让我想起冯至的那句,“在我们未生之前/天上的星、海里的水/都抱着千年万里的心/在那儿等待着你”。 不过格丽克的意象更为日常,也融入了人至暮年的冷静和精简。很长时间她的那句,假如你不识字,你会开心吗?都会回响在我的头脑中,伴随着我散步、读书、吃饭。(推荐人 董子琪)

《母语的边界》

北岛/宋子江/[美]柯夏智/柯依亭 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9

这本收录了海内外16位诗人作品的合集,如标题所说——用诗歌探索着母语的边界,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翻译,它也指引读者思考语言的结构、速度和音调,从而让诗歌跳出文本,形成了一种跨语言、跨媒介的文化景观。其中特别想推荐日本诗人小池昌代的作品,她对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细腻的捕捉,以一种静谧、清冽、哀而不伤的语言写尽了人间的生老病死。(推荐人 王鹏凯)

社科

《愤怒:一部关于情绪的冲突史》

[美] 芭芭拉·H.罗森宛恩 著 曾雅婧 译

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1

过去一年发生的种种社会事件不断迫使我们直面愤怒这样一种复杂、危险、剧烈的情感。愤怒有时被视为恶行,或是一种消极的道德经验,有时又会被视作正义和美德,愤怒有时针对具体的个人,有时指向制度和阶级,它的施加对象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特异性,却足以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结构与个体生命的脆弱。在这本书中,历史学家罗森宛恩以一种知识考古的方式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思想流派有关愤怒的观念,并揭示了这些思想理论如何与日常生活中的愤怒行为相互作用。如她所说,只有理解愤怒的由来,我们才有可能驾驭当下的情感、伦理和政治生活。(推荐人 王鹏凯)

《解剖孤独》

[日] 慈子·小泽-德席尔瓦 著 季若冰/程瑜 译

密涅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2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生活产生疏离和厌倦,甚至选择结束生命?过往的许多分析会将此归因于政治经济的下行,但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小泽-德席尔瓦反驳了这一简单推论,而是从个体的内在世界深挖,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层面普遍蔓延的孤独感,它具体表现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缺失,以及一种不再被他人需要的感受。这是一项延续超过二十年的研究,作者从自杀网站、3.11地震等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日本青年内心世界的变迁。更重要的是,与常见的“晦暗”研究不同,作者在书的尾声试图从理论资源出发,给出对这一问题的解法:从社会联结入手,培植人的抗逆力。(推荐人 王鹏凯)

《我想理解:汉娜·阿伦特访谈与书信》

[美] 汉娜·阿伦特 著 [德] 乌苏拉·卢茨 编 高原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8

阿伦特形容活在二十世纪宛如未带伞行走在大雨里,总会有雨点砸在身上,但人还是要活下去。她一生的思考概括为“爱这个世界”(Amor Mundi),书信里说,“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种爱,就是爱人。”在这些信件和访谈里,我们能读到这些爱逐渐形成的过程,一些真诚的谈话与有力的自白,爱、自由与政治一直是她的关键词,也是我们需要一直阅读阿伦特的理由。(推荐人 徐鲁青)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薛茗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9

我们真的有可能看到事件的全部面貌吗?我们真的能抵达真实吗?这是今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薛茗的这本书,似乎也在用人类学的视角探索这一问题,这也是今年另一本让我在阅读过程里非常动容的作品。作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这种探索与找寻的艰难,人类视角永远都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有更广阔的心量还愿意建立人和人的联结,努力理解和倾听他者,才能无限接近“真实”。薛茗可贵之处在于,她怀着巨大的平等心,想要找寻这样的一种真实,她提倡的是一种我们与万物的相处之道——在阅读物的传记时保持谨慎,在发掘人的故事时怀有自省与谦卑。(推荐人 姜妍)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日] 斋藤环 著 顾小佳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10

我们靠星星、紫薇、美丽的牌阵、盐酸帕罗西汀,试图捱过时代设下的恶作剧,但没有太多人告诉我们,“尤其在东亚社会中,一旦事情出现问题或进展不顺,人们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但其实,这根本不是自己的责任。现代之后,“自我”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技术进行研究、调整和改进的对象。心理咨询室里我们专注自我感受、自我叙事,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痛苦是对高压环境等“异常情况”做出的“正常反应”,这本书可贵的地方在于除了自我,也相应对社会做出了心理分析。(推荐人 徐鲁青)

《性别打结》

[美] 艾伦·约翰逊 著 杨晓琼 译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社 2024-10

艾伦·约翰逊亦是《见树又见林》一书的作者,他作为一名异性恋白男,从自身性别入手,深入剖解了父权制是如何围绕控制进行运作,而这种对控制的痴迷又是如何决定了女性乃至地球的命运。要解开这一“控制”的结,也得解开我们面对父权制之结时的麻木之结,走出集体麻木的循环。作者认为,女性主义是当前让父权制显现的唯一批判性视角,它并不独属于女性,相反,人人都可以穿过女性主义这扇觉醒的门,迎来自由。(推荐人 胡玉藜)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日] 宇野常宽 著 余梦娇 译 

望mounta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10

今年清露和我轮番上阵安利这本书。无他,就是宇野常宽的理论解释力太强大了。清露用这套理论分析藤本树和蜡笔小新,我用它解释瑞士卷和熏鸡流行。宇野常宽认为,哲学家东浩纪提出的“大叙事凋零后,人们进入后现代的悬置状态”已经过时。宅男们并非沉浸于世界系的虚幻恋爱故事,而是要在看不到未来的同时,无奈而勇敢地踏出脚步,实施“决断主义”,由此催生出《死亡笔记》《大逃杀》等作品,其中的角色身处于互相排斥隔绝的小团体,时刻分辨敌友。由此,《死亡笔记》中“决断”的夜神月战胜了《新世纪福音战士》里“自闭”的碇真嗣,然而这就是一切吗?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新的可能性吗?宇野常宽也提出了他的解药。(推荐人 潘文捷)

非虚构(原创)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1

书里有一句话,是图书馆争夺战中赵文劝素秋时说的,“阿尔都塞说了,要在敌人的阵地中打!”《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就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关于书目与图书馆的周旋,也是与权力和体系的周旋,是一个人在一份“临时”的工作里做好一点事情、捍卫一些价值的努力。厉害的是,杨素秋以既平实又幽默的笔触写出来的,不仅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更是为什么在此时此地做一点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是那么困难。(推荐人 黄月)

《九路口》

伊险峰 杨樱 著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2

仍然记得《小鸟文学特刊》在疫情时期带来的慰藉,“当所有选项都被拿掉的时候,我们仍然有自由的可能”,《九路口》写的也是这句话。从长乐路和襄阳北路路口出发,东南西北各走一个街区,细数上海最驳杂茂密的九个路口,一百多种生活的聚散和人事。文明很脆弱,让九路口的居民们表达,就是”我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但你不能干扰了我的生活。”图书介绍里写“社会网络、商业生态、城市逻辑、文明肌理”,让九路口居民们表达,就是怎么赚钞票,怎么买打折咖啡,怎么让家门口二十年的好德不要一夜之间歇业关门。文明对城市和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一遍一遍问这个问题。(推荐人 徐鲁青)

《人间任天真》 

蔡皋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5

今年以来对自然的花草重拾兴趣,蔡皋的花草图文也能带给我力量。读她写雨水、紫藤、月季、云朵,很喜欢她对敏感的赞美,“感觉是从心灵敏锐感知事物的能力而来的。一个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越敏锐,可以说这个有机体就越高级。”敏锐的感受能够拓宽人对周遭的认知,照亮自己以外的世界,才能弯下腰重新认识路边的野草,究竟是如何构成的,是通泉草、是天胡荽、还是珍珠菜。而这样的经验,就像蔡皋写的,会生出许多强于自身强度的东西。当我在湿地边找到野豌豆,得知它就是《诗经·采薇》中的薇时,自身的经验终于与书中的典故结合,好像千年前的物件来到了身边。(推荐人 董子琪)

《灯火》

赵园 著 

领读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5

之前在钱理群的文集里读到过一段赵园的口述,印象很深:有段时期为了防梦话,她曾在临睡前将小手绢衔在口中,虽然她实在没有反动思想。由此想到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之间的血肉交融的关系。我特别注意到一些游离于叙述的评论,像是赵园在回忆母校时,避免了煽情和神圣化,因为宗法社会将母神圣化又以这神圣赋予相关的事物,使其变得不容亵渎,这种强加令她厌恶。而文学在遭遇“母”这一主题时,往往显得虚伪而肤浅。她成为知名学者之后,仍然偶尔想要拒绝集体活动,只想自己待一会儿,因为独处几乎是生存所需。从这些片段也能窥见学人持续一生的对于真实和自由的追求。另一本《挥别》也非常好看,《说戾气》一文从明朝士人“苛”的习气说起,讲到生存缺少余裕、普遍压抑下的精神紧张,使苛刻成为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觉为病的病,也会长期损耗士人的精神。 (推荐人 徐鲁青)

《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

刘绍华 著

望mounta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7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内部视角去理解重病者的感受,也让我了解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重病者。即便是在母女同时患病的家庭中,身为人类学者的刘绍华也并没有一味“坠落”,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方面与不断变化着的身体相处,一方面也明白重病除了毁灭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代表着新的开始与转型,代表着有机会把重要的人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被照护者,也是因为身边重要的人面临疾病和衰老的时候,让我们有契机变成了照护者,如哈佛大学教授凯博文所言——“人需要照顾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当今这个社会里,我们或许可以把“照顾”的含义延展开。(推荐人 姜妍)

《牧马清水河》

杨占武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7

很难把《牧马清水河》进行某种所谓的归类,这种大散文的写作方式集合了历史、地理和现实中的种种,但其文字间始终透着的是浓厚深沉又开阔的情感。因为对家乡的爱,宁夏平原的历史在杨占武的文字中缓缓展开,曾经承担着饲养官马的固原在历史上是那么重要的存在,是什么样的制度导致其衰败贫瘠?随着马政的衰败,一种文化观念也随着消亡宣告失败。在这本书中,杨占武也对今天许多所谓的“田野”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只是以学术方式赏玩人间社会,而话语里都是殖民主义般的傲慢,其背后则是缺乏道义的冷漠。他希望自己的文字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企盼和怜悯,“也许,悲天悯人才是我安放灵魂的唯一归宿。”(推荐人 姜妍)

《生活在低处》

胡安焉 著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8

正式职业身份只是人的一小部分,“快递员”无法概括胡安焉是谁。他听摇滚、画漫画,是颇有野心的写作者,在乎的是“如何投入到一个艺术的脉络中,面对它去做出最佳的反应”。他写下的随笔无一例外都是平常时刻,比如某个清晨在出租屋里醒来,观察蚂蚁捕食蚯蚓的感受。他反复提及卡佛的话, “作家要有为普通的事物,比如为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感到惊讶的禀赋。”—— 特殊之物往往有更明确的趣味与意旨,受到更多巧合因素的摆布,远离了事物的本质性——艺术的意象天然地亲近普通的事物,低处的生活。(推荐人 徐鲁青)

《陌生的阿富汗 :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班卓 著 

世界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9

一本2000年初出版的游记,今年重版,从中感受到珍贵的精神气质,也带我重返对外部世界仍怀有善意的纯真年代。不喜欢被文献和资料占据过多的旅行写作,一个旅行作者如果不够勇敢,也应该对周遭足够敏锐,最次要的才是学识与涵养。《陌生的阿富汗》就是这样一本书,勇敢的,好奇的,当我天真地望向他者的时候,他者也会坦荡地回望我,这是旅行最本初的信念,这是好久没读到过的旅行文学。(推荐人 徐鲁青)

非虚构(引进)

《记忆小屋》(旧)

[英]托尼·朱特 著 何静芝 译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24-2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和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在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散记里,他写下关于文化、历史的评述,还有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系统引介这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三辉图书”在今年与我们告别,成立二十年来,它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哲学与思想资源,以出版勇敢地回应当下问题。感谢三辉,愿思想的季风一直吹。(推荐人 徐鲁青)

《富士日记》

[日] 武田百合子 著 田肖霞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6

早餐吃什么,今天买什么,回家要多久,菜价是多少,武田百合子的日记是关于这些日常琐事的,让人好喜欢,就像翻阅别人家的记事本与账簿,流水般的日子里是一个女人的韧性和温度。在富士山像田园隐士一般生活,是她的作家丈夫武田泰淳的理想,而在这些不染纤尘的男性理想背后,一直以来都需要一个女性日复一日地奔波和劳作。在巨细靡遗的《富士日记》中,我读到的是诚实的文字、真正的文学灵光和一颗挚爱人间的心灵。当然同时我们也被提醒,历史中还有多少这样宝贵的作品和主妇已遭埋没。(推荐人 黄月)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巴勒斯坦] 萨里·努赛贝  [美] 安东尼·戴维 著 何雨珈 译

理想国·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4-7

这是第一本简体中文版的由巴勒斯坦籍的巴勒斯坦人所写的关于巴以冲突的作品。以往的此类作品,要么由以色列人所写,要么由英美学者撰写,目前大众最为熟悉的巴勒斯坦人声音是爱德华·萨义德,但萨义德是一个大半生都在美国的美国人。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内部视角。作为耶路撒冷和平运动的领导者,努赛贝的一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他出身于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阿拉伯家族之一,父辈都是耶路撒冷重要的政治家。《故国曾在》的英文名是Once Upon a Country,“曾经有一个国家”,这句话可以是美好童话的开头语,也可以是和平时代的结束语。(推荐人 徐鲁青)

《小说机杼》

 [英] 詹姆斯·伍德 著 黄远帆 译

新行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7

詹姆斯·伍德的经典作品《小说机杼》今年出了新版,我非常喜欢他为新版本所写的序言,里面讨论的正是近些年文学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的关于文学的一种发问——既然现实那么紧迫,我们为什么还要虚构?伍德指出,虚构如今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讨好,因为我们的时代有一种强劲的“现实的饥渴”,于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虚构和非虚构的中间地带寻找可能性。好在,伍德没有去否定虚构,他从更广阔的视野里指出,小说的现实主义永远饥渴,几乎每隔五十年都会有小说家尝试多偷一点现实的食粮出去,可即便如此,谁又能够否认《伊凡·伊里奇之死》的伟大呢?那可是托尔斯泰19世纪的作品。不论虚构还是非虚构,最终应该走上的都是一条殊途同归之路——成为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推荐人 姜妍)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美] T.杰斐逊·克兰 编 曲晓蕊 译
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7 

天真、狡黠与敏锐,瓦尔达的电影是开创性的。她明白图像和文字一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义,不是通过句法、情节或推进过程联系在一起,而是像诗歌,把文字就当作文字用。我是瓦尔达的影迷,第一次有机会读到她的中文书。这是一本访谈录,21次对话,可以随手翻,适合地铁读。她谈电影构思,谈得更多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如果要总结那就是,“生活和情感比纪念碑更重要。”(推荐人 徐鲁青)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阿特伍德随笔集2004-2021》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赖小婵 张剑锋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7

一些作家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与时俱进且才思敏捷的现实观察者和思考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珍妮特·温特森都在此列。特朗普再次胜选之后,这本书收录的《特朗普执政下的艺术》让我再次感慨于她巫师般的预言力,这一能力她早在《使女的故事》和《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中就已经展现。本书英文名是Burning Questions,直译为“紧迫问题”,这包括了民主危机、贫富差距、气候变化等,以及文学在今天还能做些什么。这不是她为了写一本新文集才去想的东西,其他答案也可以在今年出版的阿特伍德诗集《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以及传记《永不停步》里寻找。(推荐人 黄月)

《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英] 齐格蒙特·鲍曼 [爱沙尼亚] 瑞恩·罗德 著 张德旭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4-8

表面是一部关于自我(selfhood)的哲学醒思与对话集,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本很新也很大的书,包含互联网时代自我的危机、社会不公与政治动荡的更新,以及全部人类的潜能。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鲍曼如何看待网红现象呢?社交网络如何与更大的社会暴力相关联呢?存在不受制度、市场和技术影响的“自我”吗?鲍曼与瑞恩·罗德这样的对话在今天显得分外珍贵,一方面清晰有力地批驳自己不认同之处,一方面不放弃共识并彼此尊重,互相推动着向更深处思考,为对方也为自己提出更艰难的诘问。(推荐人 黄月)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韩] 孙希定 林允玉 金智惠 崔志恩 著 田禾子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9

本书内容源自是韩国一档名叫“乙们的驴耳”的女性主义播客,邀请女性学者、作家主持,为韩国大众文化中的“厌女”病灶开出“药方”。沿着书名给出的议题线索,摸爬到不同章节的细分单元,随机走进一个房间,就会发现对谈的内容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从《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这样耳熟能详的综艺,窥见韩国综艺的“韩男性”,女性在综艺产业里面临的处境不是从选角就被排除,就是在节目上被对象化(objectify)。(推荐人 胡玉藜)

历史

《带献帝去旅行 : 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

徐冲 著 

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

真正的汉献帝是什么样?翻阅史书,可以看到来自曹魏王朝立场的政治书写,汉献帝的一举一动被拿来作为汉魏交替正当性的论证;也可以看到士人精英主导书写的汉献帝,与前述史书写作保持距离,献帝形象也绝非傀儡;此外还有曹魏敌国书写的小道故事,借献帝之口渲染曹魏王权的非正统……真实的献帝,已被这些作品层层掩盖。在采访中,本书作者徐冲也告诉读者,“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记载。想一想它是从哪里来的?讲述者是谁,书写者是谁,受众是谁?书写的受益者是谁,受害者又是谁?”因此,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在当下,后真相时代撕裂的舆论中,每件事都会涉及到书写者、叙述者以及我们作为观者的滤镜在内,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还有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推荐人 潘文捷)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王汎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5

这本书提出的观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潜在无限大的空间,要用知识、经验去填充,才能够撑开,否则就会皱缩成一条窄缝。由此,历史能够帮助人们经历过去的事,并体会到生命的深度,没有深度的生活仅仅是从某一刻到另一刻,属于贫穷的生活。历史与心量的培养与扩张有关,这与王汎森对20世纪以来历史研究的趋势判断相连,因为此后史学主流都倾向于去人格化,不再关心胸襟、器识、格局的培养,这是因为近代知识专业化进程,即学科与伦理、价值开始分离。历史不在于格套般的叙事,而在于发现不同时空流行的“风”,所谓“风”,就是人们都受到熏习的无形力量,一个时代的士习与民风比正史更足以见人心,这在《执拗的低音》中讲得更为明确,把握无数知识仅仅是记住,把握历史的风势才是撰述。(推荐人 董子琪)

《欲望行星 : 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 唐纳德·沃斯特 著 侯深 译 

汉唐阳光·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5

无限增长的幻梦已经开始褪色。人们要学会接受,经济不再按照固定的增长行进。过去,当欧洲面临资源耗竭、人口过剩时,地理大发现化解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对“第二地球”的发现和开发,工业革命就无法发生,现代中产阶级也无从出现,大众消费货物和金属财富开采都不可能存在。“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工业资本主义很可能看似既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必须”,环境史学者沃斯特看到,虽然变化的过程“对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很多存在都是灾难性的”。然而,人口过剩和过度消费的物质现实,为地球带来了不断扩大的危机。如今,土地、能源和资源都在萎缩,却不会再有一个新的半球让人类无意闯入、再次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了。今天的人类亟需转型。(推荐人 潘文捷)

《中国梦境》

[美] 康儒博 著 罗启权等 译

时刻人文·东方出版中心2024-7

托梦是一种社交方式,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不是妄语。这本书检视了中国关于梦的典籍,发现中国人的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做梦者与他者缠绕一体,将梦、故事与人物潜入一个原初的宇宙境域(matrix)中。与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人们在梦中进入私人的宇宙不同,中国人的梦是彼此交互的,而人们通常相信这类交互会对现实造成影响。这本书引用了许多关于梦的典籍和故事,梦中人们能够穿梭时空,与其他物种交谈,甚至带着人的记忆和情感变成一条鱼,还能够学会古时的乐曲,并将之传递下去,就像嵇康梦中得授《广陵散》一样。如此,中国人的释梦模式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不同,充满着变数和奇闻,具有前瞻和预言的意义。(推荐人 董子琪)

《回望商帮》

梁小民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7

在明清的商业史中,商帮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家梁小民从自己的专业入手,同时又融合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多个围度对包括晋商、徽商在内的十大商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读完颇为感慨。几乎所有商帮的形成,都和当时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环境等因素有关,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亦是如此,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想要经商成功做出规模,一样离不开“义”这个字,舍小利而求大义,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信誉。在历史上的大变动中,不同商帮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各自后来的命运,比如官商捆绑过于紧密的很多商帮在政权变动后自然衰败,而思想灵活远离官场的宁波商帮却可以实现华丽转身。当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横向和纵向看待问题时,感受也会大不相同。(推荐人 姜妍)

《翻译的危险 : 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英] 沈艾娣 著 赵妍杰 译 

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7

清朝人在外交信件上称英国人为“夷”,该怎么译?沈艾娣认为,“夷”并不完全等同于foreigner或barbarian,中英文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因为华夷并非英语国家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英国人决定把“夷”译为barbarian,就具有政治含义,会鼓励英国与中国开战。而那个在马戛尔尼会晤中因为会说官话得到乾隆荷包赏赐的小孩、后来成为译员的小斯当东却说,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把它译为foreigner。沈艾娣在书中写了马戛尔尼会晤中的两位译员——曾经在那不勒斯接受神职教育的中国人李自标,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她从这两位深度参与马戛尔尼使团的译员的生命历程,追溯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间跨文化中介者活跃与消亡的轨迹。(推荐人 潘文捷)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修订版)

王汎森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8

新文化运动后,学术界迎来了一场对先秦、秦汉史料真实性的论争,也就是著名的古史辨运动。王汎森的这本书,就是对这一运动的追溯与分析。在阅读中我们能感受到,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爆发都和整个时代大环境息息相关,顾颉刚当时的许多表达在历史上不乏相同的表达者,却并未激起浪花。同样的,“疑古”的躯壳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目的不同而与不同的精神相联结,甚至有时候服务于完全不同的目的和人群。如作者所言,这场运动帮助后来的史学家冲破了迷雾,可也倒洗澡盆时把婴儿一同倒掉。如何能够重拾当时失去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轻率怀疑许多可贵的古史知识,可能是今人需要考量的问题。(推荐人 姜妍)

《大宋理财: 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

张呈忠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9

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因为这是近代银行产生之前,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府放贷运动。这本书就是围绕青苗法的诞生、起落、变迁中的各种历史事件而展开的,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有着不同的选择,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后人也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演绎,而这背后又都很难逃脱掉人的私欲,古往今来,世上绝大部分人在拥有权力而展现出来都是贪婪的本性。所以张呈忠才会在书中感叹说,“理学家们想在权力世界里建设一个道德社会,何其艰难!”(推荐人 姜妍)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 大卫·格雷伯 [英] 大卫·温格罗 著  张帆、张雨欣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4-9 

关于人类历史的标准叙事是这样的:人类从一个想象中的平等的、天堂般的自然状态堕入了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不平等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人类新史》没有复述这样的故事,而是问我们是如何被困在这样的观念枷锁当中,以至于再也没有办法想象重塑自我的可能性。在本书中,作者展示出了人类史前时代的新画面——充满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人群在决定自身何去何从,提出了人类早期社会中的三种基本自由:迁徙的自由,不服从的自由,重新组织社会关系的自由。展现出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不以文字、城市、国家等的出现和发展作为文明的主要标志,不再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全人类的未来。阅读此书,你会再次哀叹我们过早地失去了大卫·格雷伯。(推荐人 潘文捷)

新知

《野泳去》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英] 罗杰·迪金 著 陆归野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7

我不会游泳,却在这部水汽淋漓的作品里流连忘返,兴致盎然,或许就像野泳大师罗杰·迪金所言,因为“任何距离的游泳都很像爬山”,从岸上向前看的时候心生退意,一旦入水便在节奏中全然迷失自我,仿佛为水而生,一辈子都活在水里。《野泳去》不仅让人重新审视游泳、水体、环境、体育史和城建史,更促进人去思考进化史(人在旱地上生活是多么晚近的事情!除了婆罗洲长鼻猴以外,人类是唯一一种会为了纯粹的乐趣频繁下水的灵长类动物)甚至艺术史(比如大卫·霍克尼永远改变了我们观看泳池的方式),当然还有幽默的可能(罗杰梦想着在护宅河边建一座蒸汽小屋,门牌是“泳以养德”)。(推荐人 黄月)

《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

[美]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著 林葳 译

后浪·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7 

在岩石地层、树木年轮和蛤蜊里的珍珠层里,时间无处不在,过往从未消失,地质学家通过出露完好的岩层可以为地球计算年龄,分析地球的历史。所谓垂向时间,指的就是一层层叠加呈现在地球之上的时间印记。很难读到深入浅出的地质学专著,《垂向时间》做到了,它被划作科普,但更恰当地说,是一本大地散文。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它在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理解事物,万物皆变,无物消逝,它的视角更谦逊也更善良,这也向我们指出了一条折中之道,介于人类对自身重要性的自恋,和人类对自身渺小所萌生的绝望之间。(推荐人 徐鲁青)

《菌络万象》

[英] 默林·谢尔德雷克 著 罗丁豪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11

通过凝视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人总是能学到很多。如果说高大的树木接近于一种理想和神祇,那么苔藓、蕨类和真菌总能给人一种微妙且疯狂的渺小感觉,微小之物如此古老而伟大。关于真菌网络我们已听说过不少,它们是如何深度联结、沟通信息,形成规模惊人的木联网,《菌络万象》更是深入挖掘了真菌的“心智”,以及从酵母到蘑菇的真菌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更有意思的是,它试图分析人对于真菌的情感,“是圣战还是恋物?是恐菌还是真菌的深柜?”人用来理解真菌的方式,也让我们对自己更理解;在研究真菌的时候,默林说,是他最像真菌的时候。(推荐人 黄月)

 流行文化

《脂粉帝国 :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

薛静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4-8

霸道总裁经久不衰,今年还流行过《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等网络小说,但女性爱的真的是霸总吗?也许,女性渴望的目标是男性象征的权力,男性不过是女性欲望的中间物罢了。爱看网络言情小说的女孩一定要读读这本书。不论是总裁文、宫斗文、女尊文还是甜宠文……网络言情小说建构起的“脂粉帝国”,在为中国女性酝酿着属于自己的话语资源。(推荐人 潘文捷)

《娱乐新闻小史: 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闫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4

推荐给所有爱好吃瓜的朋友。本书的理论上可解释特朗普当选,下可解释王妈人设崩塌、孙楠一夜翻盘,因此今年我在探讨流行文化时常会使用。读过此书,你可以严格区分电影明星、电视明星、网红及其各自的核心资产,你还可以知道为什么奥运冠军也免不了面临饭圈化的困境。只是论证过程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一会儿在想娱乐新闻竟这么有意义?一会儿又想毁灭吧,娱乐至死的人类完蛋了!(推荐人 潘文捷)

《嬉游志 : 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孙静 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4-4

喜欢本书在分析包括《仙剑奇侠传》《阴阳师》《王者荣耀》在内各个热门游戏的同时,提到的关于国内游戏行业存在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中国游戏产业几乎跳过了主机游戏时代,直接进入了网游时代,导致玩家原本应该在主机时代发展的游戏素养,延迟到了智能手机的时代,结果又遇上文娱产品的快消化,这也是今年《黑神话·悟空》热销的背景。此外,作为女性玩家非常乐于看到作者用性别视角对游戏进行分析。(推荐人 潘文捷)

哲学

《不惧老去: 哲学伦理学视角下的老年关切》

张容南 著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5

这几年经常能感觉到身边人对变老和未来老龄化社会的焦虑感,我猜想这是因为很多人对老年的想象充满了悲观和未知的恐惧感。或许这本书能至少让我们明白,关于“老去”这件事,我们也是可以有所准备的,关于死亡这件事,也不必全然回避。张容南将“老去”这件事放入古往今来巨大的哲学体系中进行讨论,同时包含了内部思维和外部关切两种视角。比如西塞罗认为的“如果一个人性格有序,那么老年就不是太大的负担了”,或是学者郭为藩所言,那些成功老去的案例者都有清淡、无欲、无争、无我、无私、愉快、关心、善心、好动的特质。这些都让我们为“老去”这件事有了某种准备的方向与动力。(推荐人 姜妍)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瑞士]卡尔·荣格 著 温泽元等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6

这本书属于“尤里卡文库”,除了荣格,还收录了罗素、大卫·休谟和爱科比泰德。书中内容并不难懂,非常能够回应当下的焦虑。相较于古代世界,现代世界的迷信一点也没有变少,占星术、大众占卜四处开花。人类生命的重大抉择,通常受制于本能以及其他神秘、无意识的因素,荣格写道,而不是有意识的自主和良善的理智,“终有尽头的人,永远无法掌握无穷无尽的世界。”荣格注意到个性和人格萎缩导致心灵问题的出现,提醒人们特别注意35-40岁这段时间。人越是到了中年,个人心态和社会地位越是巩固,就越觉得自己是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正确的理想和行为原则,可恰恰忽略了社会成就是以人格的萎缩为代价的。他将这段时间的难题总结为“画地为牢”:人们将自己限制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中,并以成就和实用性来自我衡量或者标榜,“我们都会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学,他们都是前程似锦、怀抱理想的年轻人,可是多年以后重逢,他们已经在沼泽里干涸且困在其中。”这多么引发共鸣啊。(推荐人 董子琪)

图像小说

《游鸭:被迫迁徙的我们》

[加] 凯特·比顿 绘著 李雅欣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7

关于加拿大布雷顿角最经典的故事,一定来自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小说集《布雷顿角的叹息》。《游鸭》里的凯特大学毕业后,离开了绝望贫穷的布雷顿角,和其他人一样前往油砂矿区赚钱,偿还学费贷款。在营地里,50:1甚至更高的性别比例让几乎所有女性成为男性工人的“猎物”,凯特两次遭到强奸,而那些男人高度疲惫、内心破碎,靠酒精和毒品度日。为什么一切会成这样?《游鸭》是一部图像小说,整部作品都是灰蓝色调,那是矿区空气的颜色,是布雷顿海湾的颜色。凯特画记忆里那个受到侵犯的自己,每一帧画面里的眼神都不一样,令人心碎。(推荐人 黄月)

《春晖》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阮筠庭 著 
漫编室·新星出版社 2024-11

看过《文艺风象》的读者对阮筠庭的作品或许都有印象,《春晖》的出版,像是跨越多年、经历整个杂志报刊时代而来的一份礼物。阮筠庭在放弃了过往绘画的理念,转而用最简约的方法去画人物,专注于一个人与其周遭的关系。也许正是这样的“放弃”,才能处理如此温柔的题材。《春晖》里的小春老师不是一个传统的严师形象,她会失落,也会偷偷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份工作也使她重新理解了自己的老师。这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站在此刻回往过去,理解那些曾经不理解之事。(推荐人 胡玉藜)

附:编辑部私人书单

黄月

《比山更高》

《梦中银币》

《暗处的女儿》

《富士日记》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自我》

《游鸭》

《野泳去》

《菌络万象》

董子琪

《米兰讲稿》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中国梦境》 

《想象动物志》 

《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悲伤的物理学》

《基坑》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人间任天真》 

《灯火》 

潘文捷

《“娜拉”在中国 》

《翻译的危险》

《欲望行星》

《带献帝去旅行》

《人类新史》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脂粉帝国 》

《娱乐新闻小史》

《嬉游志》

《诗人的诞生》

徐鲁青

《正常接触》

《故国曾在》

《生活在低处》

《九路口》

《记忆小屋》

《逃走的人》

《自恋自伤的伦理学》

《陌生的阿富汗 》

《我想理解》

《垂向时间》

姜妍

《夜奔》

《77街的神龛》

《大宋理财》

《病非如此》

《牧马清水河》

《回望商帮》

《不惧老去》

《河之夜界》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小说机杼》

王鹏凯

《愤怒》

《解剖孤独》

《疼痛之子》

《乳房故事集》

《母语的边界》

胡玉藜

《白露春分》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生之代价》

《性别打结》

《春晖》

 

 

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夏犹清装饰公司,本文标题:《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界面文化编辑部2024私人书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