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国语汇校集注》新书发布会暨“早期典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华书局举办。

《国语汇校集注》书封
作为中国首部国别体史籍经典,《国语》一书对于研究先秦史事、厘述史传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国语》可看作是一部特别的元典,是了解轴心时代中国的基础文献之一。
《国语》记载了春秋及其前后一段时期主要诸侯国社会政治特别是贵族阶层的活动,其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叙事与阐释方式持久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由于该书以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的形式呈现,其训诫意义又远超其他子史文献。
我国自汉代以来开始对《国语》进行注解。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在综合汉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注解,是为《国语解》;宋代重新整理此书时,宋庠在《国语旧音》的基础上作《国语补音》;清代朴学大炽,一批学者纷纷将《国语》及《国语补音》重加校订与注释。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俞志慧立足于当代学术视野,汇集自敦煌本以下的《国语》善本,系统整合自韦昭以降两千余年的注解成果,同时也收入海内外新见简帛文献与研究成果,完成《国语汇校集注》一书。
《国语汇校集注》包括前言、凡例、征引文献及其简称一览表、校注、附录五部分。主体部分包括校和注两方面内容。异文校勘置于脚注,注的部分则随文散在正文中。异文校勘,广刊众本,旁参他书以及出土文献,完成校勘记近6000条。这些注解中,作者凡有按断,以“志慧按”出之,全书共加按语1599条,加之俞志慧对前此《国语韦昭注辨正》的征引,共计约1800条。

《国语汇校集注》内页
“志惠按”的部分体现着作者的思考,其作用在于补充旧说、疏通辞章 、发覆隐微等等。文学博士郭万青认为,这些按断“揭示隐微,提供思考。如在《晋语》各篇中,对人物对话及其隐含内容、篇章功能、前后照应等多有揭示,对读者进一步理解人物关系及其命运结局等有很大助益。如《晋语二》末章秦穆公、冀芮问答,《国语汇校集注》从秦穆公和冀芮各自的立场、诉求等角度对问答对话进行了揭示,进而认为该篇实际上是《晋语二》的补叙,又《越语下》范蠡自我贬损,《国语汇校集注》认为范蠡的话语和熊渠之言一例,同时也是道家谦退思想的具体体现。”
郭万青也认为,俞志慧从研究“孔门四科”进入“语”类文献研究,最后进入《国语》这部具体的书,属于宽口径。此外,俞志慧对《国语》涉及地域,基本都作过考察,体现了会通古今、考察田野的学术方法。

《国语汇校集注》新书发布会暨“早期典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现场
近日举办的发布会中,来自学术界的众多嘉宾们共同分享阅读《国语汇校集注》(以下简称《集注》)的心得体会,探讨该书对于早期典籍研究与整理的范式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认为,《国语》是先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从三国时期开始就形成了代代不绝的《国语》之学,《集注》汇集诸家之言,出以己意,是非常严谨的,可以总结出很多学术经验。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方铭也关注到,全书1900多条按语,多出新见,注释字句文意的同时也考辨了先秦的典章制度。
全国高校古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吴国武认为,古文献调查应该成为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集注》注意到各种材料,特别措意到日本古抄本,善于运用日本学者研究的独到之处,校、按判断审慎,独具慧眼。“早期中国的典籍整理如何在接续古籍整理优良传统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是当前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吴国武谈道。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民镇作为绍兴文理学院培养的学生,在俞志惠的课堂上初次接触的简帛文献,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他表示十多年来一直在追踪学习《国语》研究成果。陈民镇也以一系列例证说明《集注》对慈利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简帛文献的有效利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国语汇校集注》:以1900余条注解,揭示隐微,提供思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