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前沿突破,又要快速落地:科技青年如何破解“顶天立地”难题?

既要前沿突破,又要快速落地:科技青年如何破解“顶天立地”难题?

hyde012 2025-05-27 装修趣闻 5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年一度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以下简称“TR35中国”)评选结果日前在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发布,与AI相关的研究人才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包括28岁的深度求索研究员邵智宏、27岁的OpenAI研究员姚顺雨等。

事实上,中国青年科技人才不仅主导了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放眼全球,中国的青年人才也正在成为全球AI浪潮的核心。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特质是怎样的?如何支持青年人才创新?青年人才如何平衡好梦想与现实,将科研理想与产业落地结合?

在当日发布仪式的圆桌讨论中,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邱锂力,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许敏等人围绕“中国科技青年的创新机遇”这一话题展开了探讨。圆桌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主持。

以下为圆桌实录。

付小龙:各位觉得中国科技人才的特质是怎样的?

米磊:我觉得2025年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逆转之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全球认识到中国的创新力量在过去是被低估的,证明了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是非常强的。我认为中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能力过去是被大大低估的,相对于一些已经成名、成家的科研人员,年轻人分配到的资源是相对较少的。如果我们能够给青年人才更多支持,我相信大家会创造出更多震惊世界的奇迹,所以我觉得现在要修正我们的认知,给予中国的青年人才更多支持、更多资源、更多关爱。

邱锂力:青年工作者中的很多人,他们专业技术特别扎实,而且有很多是跨领域的人才,他们不仅仅专注一些抽象的问题,也能经常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人类。

魏凡杰:我现在觉得跨界很重要,为此我们最近考虑建设一个青年科技人才社区,将跨界的科技人才汇集在一起,鼓励年轻人多做跨学科、跨领域、跨身份的交流,我觉得这样能够迸发出很多新的思维火花。

李曙光:我觉得青年科技人才共同的特点是:第一,他们非常聪明;第二,非常实干,做事效率非常高。

许敏:年龄偏大的老同志们跟年轻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常常被固定的思维框死,而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于突破。

付小龙: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既要顶天的突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把它变成产业落地,这两者之间怎么平衡?

徐敏: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追求相对长远的目标,同时又要兼顾当下。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明白“我是谁”,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者的回答应该是不一样的。

作为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思考的可能是更加长远的事,更加基础的事,产业落地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事,但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把已经接近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

但作为企业创新者来说,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活下来”,需要设定“有限目标、有限经费、有限时间”,千万不要想到太远的事,把太远的事扔给国家队,扔给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一定是合作者,而不要把自己孤立成在一条创新道路上独自奔跑的人。

李曙光: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这是一个典型的“既要又要”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如何做到既有科幻感的研究,又能做落地的研究?坦白讲,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这两件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运气得非常好。历史上,大量改变世界的发现都不是写在项目书里,全是意外的发现。

我认为在当下,这个问题的解法有可能是这样的:科学家、投资人、产业界应该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成功的概率会高一点;单纯靠一个团队、一个人,“既要又要”的概率是很低的。

付小龙:第三个问题问投资人,科技领域的投资现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如何更早地挖掘和识别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魏凡杰:未来产业基金的成立本身就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挑战。确实,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节奏大大加快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对投资人带来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非常注重跨学科人才,一方面这类人才一定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想找一些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其有自己很确定的真正热爱的东西,真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这样的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

未来产业基金除了关注年轻的科学家、创业者,我们也想找一些年轻的投资人,很多新生代投资人有很好的科学教育背景,他们的认知、执行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很多时候其实是比上一代投资人更强的。

米磊:创新的范式是在一个加速迭代的过程中,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越来越短,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也越来越多。我觉得中国投资行业确实正在经历一个投资范式转变的过程。过去中国的投资更多是从经济视角或财务指标去评判项目,对一个初创科技公司来说,是没办法延续这种价值评判的。

所以我们也在尝试一个叫“ESK”的新理念,即一个项目从实验室出来以后首先创造的是知识价值,之后产生经济价值,最终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觉得投资硬科技、前沿科技,其实首先是促进知识的加速演进,你投资一个项目,投资这个领域最具价值的人才,是为了加速他的创新。可能起初,他并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商业化路径,但只要方向是明确的,将来一定会找到商业化路径。

现在海外投资也在向深度孵化演进,让科学家跟投资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孵化项目。中科创星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也在做高质量孵化器,不光是通过基金的方式去支持科创企业,现在还可以在科学家创业之前,在成立公司之前,就给到一笔费用去做项目孵化。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科技投资,从深度孵化再到早期投资,这种转化的方式可能会越来越紧密。

付小龙:接下来想请教邱院长,从您的视角看来,如何培养应用型的科技人才,对于想从科学走向产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您有哪些建议?

邱锂力:我讲三点:一是寻找问题,因为它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的高度和影响力,我们不一定要跟热点,而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且是有长远意义的问题;第二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肯定是需要很多的动手能力,AI时代意味着要利用好AI来开发,让它能事半功倍;第三个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失败和挫折,不管是柳暗花明还是山穷水尽,还是要努力坚持。这时如果你有更高的使命感,有帮助他人的信念,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付小龙:最后请几位嘉宾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年轻人一些如何做创新的建议。

米磊:我觉得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在于犯错成本很低,其实很多创新都是犯错犯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尽量把握机会去尝试。

邱锂力:我在想就是要从用户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我们做出来的科技成果更容易被真正地用到。

魏凡杰: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热爱,做自己热爱的东西才有持续的可能性。

李曙光:我觉得不管是年轻的还是更年轻的朋友,保持天真,保持好奇,保持热情。

徐敏:我想说,一个成功的组织首先得设立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目标,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把朋友弄得多多的;让体系能够充满活力;此外,觉得不管成功、失败,一定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既要前沿突破,又要快速落地:科技青年如何破解“顶天立地”难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