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上博现象” :跨越山海,抒写自信

央媒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上博现象” :跨越山海,抒写自信

hyde012 2025-05-19 装修图样 4 次浏览 0个评论

2024年7月19日9时,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式对公众开放。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资料图

大展连着大展,珍品接着珍品……上海黄浦江畔,跨年度的古埃及文明大展连续创造中外文博交流新纪录;多姿多彩的文创产品,变身新晋网红、“断货王”,以中国设计讲述世界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通外联,精品文物“坐”地铁、“乘”游船、“搭”飞机,跨越山海阻隔,成就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迎来了高2.4米、重逾2吨的古埃及法老美内普塔站像,至今已10个月有余,“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以来,“他”已在此迎接参观者逾200万人次。

黄浦江西岸“中国看世界”,黄浦江东岸“世界看中国”。一年多前揭开神秘面纱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率先整合推出了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又将上博镇馆之宝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卷》、怀素《草书苦笋帖卷》、王献之《鸭头丸帖》等历代名作和盘托出,可谓盛况空前。

博物馆内是古意盎然的中外文明“对话”,馆外是风驰电掣的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步伐,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上博现象”,让流淌着千年古韵的中国文博事业在新时代焕发独特光彩和深厚的文化自信。

“顶峰”相见

从“对视”到“对话”,古老文明闪闪发光

一展跨亚非。

95%以上的参展文物首次来到亚洲,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萨卡拉遗址考古成果首次进行全球大规模展示,开幕后不断刷新国内博物馆售票特展的数据纪录……

以13个月的超长展期、788件展品的超大规模亮相上海,“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从埃及本土借展,同时运用中埃联合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文博视角策展叙事,观众得以将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等7家埃及重点博物馆以及萨卡拉遗址的古埃及文物,“一站式”打卡。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对大展“如数家珍”,2024年是中埃建交68周年,也是中埃伙伴年,展览从策划到最终落地,中埃双方逾800人的工作团队提前谋划、经过了400多个日夜精心布展,为世人最终呈现了近乎完美的“金字塔之巅”。

这是一次两大古老文明的“顶峰”相见。在褚晓波看来,博物馆不仅是大都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是“中外文明从彼此凝视,到开展对话”的公共外交空间。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也十分关注这一大展,他们认为,这是一段时间来中埃联合考古的成果展示,以此为契机,两大文明古国还可实现对璀璨历史文明和国之瑰宝的一次重新审视和再度认知。

走进展区,两大文明的“对话”最令人震撼。尼罗河畔的早期墓葬、棺椁、壁画、象形文字,以及法老和贵族的石像、生活器物等,无不透露着神秘气息。古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彩绘陶器与中国马家窑文化彩陶“并肩”陈列。场馆最醒目处,特别展示了长长的“时光标尺”,上面镌刻着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断代信息,一一有所对应。细心的观众还发现,从西亚北非到东亚,耕地、犁、麦穗、莲花、鸟类,甚至还有猫的符号,牢牢“长”在了古老文明的日常记忆和大众审美中……

象形文字更是看点之一,从北京慕名而来的一名文博爱好者留言:一切是那么“原始”,又如此美丽。中外观众围拢在中国晚清时期文官渡海所搜集到的古埃及石碑拓片前,这些拓片又与中国的甲骨文拓片在同一展柜中相呼应。在对比中,人们浮想联翩,更由内而外生出对上古文明的敬畏和对悠久历史的自豪。

守正创新

现代与古老“握手”,文旅绽放新魅力

一连串数据显示,由上博发起的这场“从尼罗河到黄浦江”的文明对话,已成为国际文博界的现象级事件。

截至目前,上博古埃及文明大展观众已突破200万人次,创下了全球博物馆单个文物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观众中近七成来自上海以外的省份及海外。另一项抽样统计显示,外埠观众逾七成是“专程前来”。

文物无言、文献无声,它们不再被“定格”在博物馆的展柜和库房里。中国文博人守正创新,让古埃及传说中“图坦卡蒙踏上永生之旅”变成引人入胜的短片,将“灵猫”叫声植入展厅背景音乐……通过戏剧、音舞、动画、视听等多元技术,“沉睡”的中外文物与多媒体成功嫁接,变得宛若再造、栩栩如生,观众则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乐此不疲。

近年来,在现代策展理念和文创经济加持下,博物馆事业及相关文旅业务“活”起来、潮起来,更火起来。围绕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博物馆首创“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在专业导览、夜场服务、数字化辅助等基础上,结合“萨卡拉的秘密”专题展,定期举办“博物馆奇‘喵’夜”活动,观众携带宠物猫一同参观展览,在全球综合类博物馆中属于首创,赢得各方赞誉。

一名参与活动的猫主在网上留言:上博大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瞬间的情绪价值,还让大家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友好关系。

从“夜经济”到“票根经济”,博物馆牵引文化消费模式,在创新中不断升级。单是小小冰箱贴,就撑起一大波“文博热”。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期间,网民打趣“北有国博‘凤冠’,南有上博‘法老’”。在上博围绕参展古埃及文物开发的1144款文创产品中,猫神巴斯泰特双层冰箱贴最受欢迎,目前已售出5.5万件,紧随其后的是毛绒玩具法老王“图图”售出5.2万件。目前这一大展已实现展览总营收5.8亿元,带动城市综合消费的比例逾“1比30”。

博物馆“无边界”,创意超极限。从邀请中外参观者登上古埃及文明大展主题黄浦江游船,到“上博号”彩绘大飞机腾空而起,将上博馆藏中国历代青铜器的图文知识带到飞行旅程中,在万米高空打造“空中博物馆”,再到即将开启的“7×24小时不闭馆”超长观展体验等,褚晓波认为,“‘开门办博、时代表达、全民参与’的理念,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上海建城仅800多年,开埠160多年,本地文物出土规模,远不及一些考古大省,但东海之滨、方寸之地,却极具文博“磁吸”效应。数据显示,上海市已备案的博物馆达171座,常住人口中每14.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领先全国。

上海正在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钟晓敏说,以上博为代表的文博机构为引擎,践行“大博物馆计划”,在赋能城市发展、美好生活、社区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互通

让文物美美与共,让文明滋养人心

“中国的博物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选项,让我们惊艳!”

来自德国的霍夫曼夫妇就是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海外粉”,他们是首次到中国内地旅行,偶然的机会被上海街头大型的博物馆广告所吸引,既参观了古埃及文明大展,又增加了一站,打卡与大展隔江相望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并购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创纪念品。

在中国不断优化的过境免签等便利措施和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下,上海口岸国际客流持续攀升。今年一季度上海入境游人数累计达174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4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超37%,其中过夜人数同比增长超53%。这都为上海博物馆等具有“城市标识”意义的文博场馆,带来更“前沿”的文化互联互通机遇。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上海博物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世界”系列的第四展。在“法老们”亮相上博前,来自意大利的达·芬奇“少女”还曾与中国明代著名文人唐寅笔下的仕女,在同一展厅“对视”,在中意两国文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从“对视”到“对话”,折射出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放包容、大气谦和……褚晓波说,上海博物馆立足上海、拥抱全球,正积极打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枢纽平台,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重点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等系列展览品牌。

“一次看不够,想去埃及转转!”“文明交流的成果肉眼可见。”当中国的抖音、小红书博主,在网上热议上博大展时,主办方还收获出乎意料的惊喜。

比如,受益于上博大展举办等因素,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透露,埃及入境游中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5%。

牵头参与中埃联合考古的中国埃及学学者颜海英、薛江等也意外成为“网红”。这些为萨卡拉遗址深度发掘挥洒汗水的中国专家,不仅将新发现的动物木乃伊等介绍到中国,还应邀为观众解密在埃及考古“开盲盒”的经历,令更多中国年轻人打心底为本国文博事业自豪、自信,一些青少年还由衷渴望致力于投身文博研究。

身穿汉服,同时又佩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符号的耳环,利用假期从华南某高校专程来上海“游学”的王昕妍娓娓道来:“这是我第三次到上博看展,对文物这方面从喜爱到热爱,希望今后有机会从事相关工作。”

见证上博大展成功举办的埃及原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感慨,中国和埃及从文化交流中受益很多,埃中双方可以继续加强博物馆交流。

古代文明是全人类的瑰宝。考古学者薛江认为,以古文明为链接,再用当代眼光去看待,并实现“穿越”时空的跨文明对话,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随着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也成为他们近距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大平台、“活教室”。与此同时,上博也在大跨步推动中国文物展陈“走出去”,“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已在匈牙利落地,今后还将飞赴北美,在海外设立常设分馆及“展中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家门口”。

今天,当人们步出上海博物馆,室外是今日之中国——飞驰的速度、新鲜的创意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在上海,世界文明交流连绵不绝、摩登城市发展领风气之先,透视“上博现象”,也可以揭示这样的道理,当人类的“过去”拥有了更好的未来,那么当下也可以在传承“过去”中迈向更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央媒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上博现象” :跨越山海,抒写自信》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